×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

NT$1200
已售:24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皇家典範、石刻巔峰、龍門往事、龍門舊影、龍門古詩……


東方書院前.png

1.jpg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

編輯推薦

★龍門石窟是古代中華文明巔峰期的傑出代表。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為“中國石刻藝術的ZUI高峰”,梁思成先生認為龍門盧舍那大佛“不獨為龍門數萬造像之最偉大、最優秀者,亦唐代宗教藝術之極作”。

★“天字一號,皇家風範”。 龍門石窟藝術代表皇家風範,引領中華佛教造像藝術的方向。

在全國大量的石窟造像中,只有龍門石窟的“賓陽三洞”(有大型

“帝后禮佛圖”)、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美學成就“不可企及”)、“摩崖三佛”以及雲岡石窟的“曇曜五窟”等十個窟是皇帝主持修造的。 由此產生的藝術典範風靡全國。

★由龍門石窟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龍門石窟研究院名譽院長溫玉成先生撰寫。

作者以獨特的管道,從皇家典範、石刻巔峰、龍門往事、龍門舊影、龍門古詩等幾個板塊,以不同管道切入,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站在大的歷史視角觀照龍門石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多層面、多視角講述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賞析了龍門石窟的雕塑和碑刻,展現了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絕美風采。

★圖文並茂,融知識性與品讀性於一體。

全書載有大量珍貴圖片和歷史檔案,有面有點,有宏觀有微觀,有歷史有現實,有內容有顏值,立體生動嚴謹地呈現了龍門石窟的魅力。

內容簡介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梁思成先生認為龍門盧舍那大佛“不獨為龍門數萬造像之最偉大、最優秀者,亦唐代宗教藝術之極作”。 龍門石窟是古代中華文明巔峰期的傑出代表。 該書由龍門石窟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龍門石窟研究院名譽院長溫玉成先生撰寫。 作者以獨特的管道,從皇家典範、石刻巔峰、龍門往事、龍門舊影、龍門古詩等幾個板塊,以不同管道切入,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站在大的歷史視角觀照龍門石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多層面、多視角講述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賞析了龍門石窟的雕塑和碑刻,展現了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絕美風采。 全書載有大量珍貴圖片和歷史檔案,有面有點,有宏觀有微觀,有歷史有現實,有內容有顏值,立體生動嚴謹地呈現了龍門石窟的魅力。

作者簡介

溫玉成,1939年11月17日生,黑龍江省賓縣人。 無黨派人士。 1964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現任龍門石窟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教授),中國旅遊文化學會及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敦煌研究院及玄奘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河南東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魯迅美術學院兼職教授,台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曾任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特聘教授,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目錄

皇家典範一

青嶂遠分從地斷洪流高瀉自天來二

孝文執鞭稱南伐百官創開古陽洞六

宣武散花閶闔門白整受詔開雙窟二四

風流太后崇佛事皇甫恃威造佛龕三五

南北紛爭歸一統煬帝創建東都城六五

貞觀之治展繁榮魏王悼母造彌勒七〇

東都歌舞歎升平中西文化兩交融九四

高宗崇建盧舍那則天石樓朝群臣一〇九

彌勒下世稱女主則天揮手造天堂一二一

偶將心地問高士坐指浮生一夢中一二六

漁陽鼙鼓動地來兩京陷落遭劫難一三八

河洛明月掛三危日月同天渡海東一五〇

石刻巔峰一五九

略談龍門奉先寺的幾個問題一六〇

唐高宗立大盧舍那像龕一六八

武則天與龍門石窟一七五

繼承和弘揚祖國中醫藥文化的寶貴遺產一八七

佛足印——龍門石窟發現的神秘影像一九二

唐代龍門十寺考辨一九九

龍門石窟半世紀回眸(1900—1950)二二九

龍門石窟研究四十年(1949—1989)二四〇

龍門石窟創建一千五百周年二四五

龍門往事二六三

法國學者與龍門石窟二六四

慈禧太后、光緒帝在龍門石窟二六六

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在龍門石窟二六八

龍門石窟第一個外賓接待室二七二

周恩來總理在龍門石窟二七五

丹麥王國首相哈特林在龍門石窟二八二

兩件珍貴文物的回歸二八五

龍門舊影二九一

龍門古詩三一七

附錄壹三四三

與少林寺的因緣三四四

玄奘生平幾個問題的再考證三五一

白居易故居出土的經幢三六三

談談雲岡第三窟三六九

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記三七四

附錄貳四一一

龍門石窟大事紀年表四一二

龍門二十品一覽表四一八

龍門石窟主要洞窟被盜文物一覽表四二〇

龍門石窟流失海外文物收藏機构一覽表四二六

龍門石窟流失海外文物回歸一覽表四二九

後記四三〇

“天字一號”龍門石窟四三〇

---------------------------------------

详情-01.jpg

巴蜀石窟:【藏在鄉野的中華文明】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圖文並茂、介紹巴蜀石窟這一中華文明載體的紀實作品。 本書講述中國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壩子”“成渝古道”“安嶽石窟”“大足石刻”六個篇章,按照石窟藝術自中原傳播到巴蜀的路徑,選擇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37處代表性石窟文物,基於作者16載尋訪拍攝的經歷,收錄612幅圖片,介紹石窟的悠久歷史、 藝術價值、人文軼事,石窟所在地的歷史地理、鄉土風貌,尤其聚焦與石窟為鄰的鄉土居民,記錄50餘比特鄉村文管員守護石窟的感人事蹟,彰顯巴蜀石窟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重要價值,以及圍繞石窟文物保護所體現出的傳承、守護等中華民族內在精神品質。

作者簡介

袁蓉蓀,四川成都人,副研究館員,《中國國家地理》簽約攝影師,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四川文化專家庫專家,中國攝影家協會、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攝影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十多年來在巴蜀和全國各地尋訪拍攝石窟造像,專注石窟造像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研究與傳播,多次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舉辦以巴蜀石窟為主題的“空穀妙相”個人攝影展,受邀“一席”做巴蜀石窟演講, 石窟專題作品及專訪發表於《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家》《中國國家地理》《攝影世界》《南方人物周刊》《中華遺產》《文明》等刊物,出版《佛窟中國》《空穀妙相——時光裏的中國佛窟》《空山——靜寂中的巴蜀佛窟》等圖書畫冊。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蜀道遺珠:石窟造像中原來

巴中西龕寺:隋唐石窟旁的人間煙火

巴中沙溪:异地搬遷的唐代石窟群

巴中水寧寺:米倉道上“全國第一”的盛唐彩雕

宣漢浪洋寺:荔枝古道上的唐宋梵音

梓潼臥龍山:刻滿歷史故事的唐代千佛岩

營山太蓬山:萬丈深淵上的冒險盲拍

第二章嘉陵江畔:順江而下的石窟遺存

廣安沖相寺:古鎮烟火滋養的隋唐造像

武勝石佛寺:沒有頭的宋代接引佛

潼南千佛崖:怪手意外挖出唐代造像群

合川二佛寺:險灘邊的蜀中第二石佛

第三章川西壩子:南方絲路的山野妙相

蒲江飛仙閣:絲路古道邊的盛唐飛仙

丹棱龍鵠山:唐代女道士的險峰妙筆

丹棱鄭山、劉嘴:遺落深山的唐代古寺

名山看燈山:紙板畫的佛頭

洪雅阿吒山:空山古寺中的女尼文管員

洪雅苟王寨:在古寨天險陪伴石像的一家人

夾江牛仙寺:桑田茶園中的唐代造像群

仁壽石院寺、殺人槽:鮮為人知的唐代造像龕

仁壽牛角寨:樂山大佛的藍本

仁壽壇神岩:物是人非的唐代道教石窟

第四章成渝古道:巴蜀走廊的造像之風

龍泉驛大佛寺:守護“天落石”五十多年的民兵連長

遂寧梵慧寺:遺落山林的神秘大佛

內江般若寺:松柏古寨與無頭十八羅漢之謎

內江東林寺:脚手架裏的唐代千手觀音

資中秦家岩:見證南宋歷史的山野大佛

樂至困佛寺:兄弟接力守護的唐代臥佛

第五章安嶽石窟:承上啟下的“中國石刻之鄉”

安嶽千佛寨:生活在唐代石窟裏的老夫婦

安嶽臥佛院:稻香深處冠絕全國的盛唐臥佛

安嶽華嚴洞:睡在宋代石窟裏二十多年的文管員

安嶽茗山寺:隱在深山的絕美宋代造像群

安嶽孔雀洞:曾經棲息在農家廚房的宋代孔雀明王

安嶽塔坡大佛:夫婦相傳守護的華嚴三聖像

第六章大足石刻:中國石窟的輝煌篇章

大足尖山子:大足石刻的開山鼻祖

大足千佛岩:雕刻在“石桌子”的罕見明代石窟群

大足石篆山:儒釋道三教造像彙集共處

大足石門山:至今未破的國寶盜竊案

大足寶頂山:世界文化遺產的絕壁重光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
NT$1200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