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6月新書:聲學設計與建築聲學實用指南【聲學手冊】(第7版)
6月新書:聲學設計與建築聲學實用指南【聲學手冊】(第7版)
6月新書:聲學設計與建築聲學實用指南【聲學手冊】(第7版)
6月新書:聲學設計與建築聲學實用指南【聲學手冊】(第7版)

6月新書:聲學設計與建築聲學實用指南【聲學手冊】(第7版)

NT$1799
已售:19

聲學專業人士連袂,構建聲學設計知識體系。


東方書院前.png

10007.jpg

聲學設計與建築聲學實用指南:【聲學手冊】(第7版)

內容簡介

本書對聲學領域進行深度解析,為讀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知識體系,適用於不同背景和需求的讀者。

首先,書中詳細介紹了聲學的基礎理論,包括聲波的特性、反射、擴散、混響等,使讀者能够深入瞭解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其次,在室內聲學方面,本書提供了實用的指導,介紹了吸聲、擴散、隔聲、雜訊控制等方面的內容,給予讀者優化聲學環境的建議,以達到理想的聲學效果。 最後,書中還探討了現實生活中的聲學應用場景,如家庭影院、家庭工作室、錄音棚、控制室、會議室等,這樣的實際案例使讀者能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在實踐中評估和改善各種聲學環境。

本書適合建築聲學設計師、音訊工程師、音訊行業的專業製作人員,以及錄音、聲學等專業的學生閱讀。 本書不僅幫助學生夯實聲學基礎理論,也為從業人員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科技,使他們能够更好地理解、設計和優化聲學環境。

作者簡介

F.奧爾頓·埃弗裏斯特(F. Alton Everest)是聲學領域優秀的顧問,他是美國聲學學會會員,電力電子工程師學會終身會員,美國電影電視科技工程師協會終身會員。 他是穆迪科學研究所(Moody Institute of Science)科學電影生產部門的聯合創辦者兼首長,同時也是美國加州大學海底聲學研究部的首長。 肯·C. 波爾曼(Ken C.Pohlmann)是一比特音訊教育家、顧問及作家。 他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珊瑚山牆區(Coral Gables)邁阿密大學音樂工程技術項目的負責人,也是其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的創辦者及名譽教授。 他是音訊工程協會會員,也是許多音訊公司及汽車製造商的顧問,同時又是專利侵權訴訟方面的專業人士。 他是《數字音頻技術》(麥格勞-希爾出版社)的作者,他與埃弗裡斯特合寫了本書。

目錄

1聲學基礎1

1.1簡諧運動和正弦波2

1.2介質中的聲音3

1.2.1質點運動3

1.2.2聲音的傳播4

1.2.3聲音的速度6

1.3波長和頻率6

1.4複合波8

1.4.1諧波8

1.4.2相位9

1.4.3泛音10

1.5倍頻程11

1.6頻譜13

1.7知識點15

2聲壓級和分貝16

2.1比值與差值16

2.2對數17

2.3分貝18

2.4參攷聲壓級19

2.5對數與指數公式的比較20

2.6聲功率21

2.7分貝的使用23

2.7.1例1:聲壓級23

2.7.2例2:音箱的聲壓級23

2.7.3例3:話筒電壓24

2.7.4例4:線性放大器輸出電壓24

2.7.5例5:通用功放的電壓增益24

2.7.6例6:音樂廳的計算24

2.7.7例7:分貝的疊加25

2.8聲壓級的量測26

2.9正弦波的量測27

2.10電子、機械和聲學類比28

2.11知識點28

3自由聲場的聲音29

3.1自由聲場29

3.2聲音的輻射29

3.3自由聲場中的聲强30

3.4自由聲場中的聲壓31

3.5密閉空間中的聲場32

3.6半球面聲場及傳播33

3.7知識點34

4聲音的感知35

4.1耳朵的靈敏度35

4.2耳朵解剖學36

4.2.1外耳-耳廓36

4.2.2聽覺方向感的一個實驗37

4.2.3外耳-外耳道37

4.2.4中耳38

4.2.5內耳39

4.2.6靜纖毛40

4.3響度與頻率41

4.3.1響度控制42

4.3.2可聽區域43

4.4響度與聲壓級44

4.5響度和頻寬45

4.6脈衝的響度47

4.7可覺察的響度變化48

4.8音高與頻率48

4.9音高實驗49

4.10音色與頻譜49

4.11聲源的定位49

4.12雙耳定位52

4.13第一波陣面定律52

4.13.1法朗森效應52

4.13.2優先(哈斯)效應53

4.14反射聲的感知54

4.15雞尾酒會效應56

4.16聽覺的非線性56

4.17主客觀評估57

4.18職業性及娛樂性耳聾57

4.19知識點59

5訊號、語言、音樂和雜訊60

5.1聲譜60

5.2語言62

5.2.1語言的聲道模型64

5.2.2濁音的形成64

5.2.3輔音的形成64

5.2.4語言的頻率回應65

5.2.5語言的指向性65

5.3音樂66

5.3.1絃樂器66

5.3.2木管樂器67

5.3.3非諧波泛音68

5.4音樂和語言的動態範圍68

5.5語言和音樂的功率69

5.6語言和音樂的頻率範圍70

5.7語言和音樂的可聽範圍70

5.8雜訊73

5.9雜訊量測73

5.9.1隨機雜訊73

5.9.2白色雜訊和粉紅雜訊75

5.10訊號失真76

5.11共振79

5.12音訊濾波器81

5.13知識點83

6反射84

6.1鏡面反射84

6.2反射表面的雙倍聲壓86

6.3凸面的反射86

6.4凹面的反射87

6.5抛物面的反射88

6.6回音壁88

6.7駐波89

6.8牆角反射體89

6.9平均自由程90

6.10聲音反射的感知90

6.10.1單個反射作用91

6.10.2空間感、聲像及回聲的感知91

6.10.3入射角、訊號種類及可聞反射聲頻譜的作用93

6.11知識點94

7繞射95

7.1波陣面的傳播和繞射95

7.2波長和繞射95

7.3障礙物的聲音繞射96

7.4孔的聲音繞射99

7.5縫隙的聲音繞射99

7.6波帶板的繞射100

7.7人的頭部繞射101

7.8音箱箱體邊沿的繞射102

7.9各種物體的繞射103

7.10知識點103

8折射104

8.1折射的性質104

8.2聲音在固體中的折射105

8.3空氣中的聲音折射106

8.4封閉空間中的聲音折射108

8.5聲音在海中的折射108

8.6知識點109

9擴散111

9.1完美的擴散場111

9.2房間中的擴散評估111

9.3衰减的拍頻113

9.4指數衰减113

9.5混響時間的空間均勻性114

9.6幾何不規則116

9.7吸聲體的分佈117

9.8凹形表面117

9.9凸狀表面:多圓柱擴散體117

9.10平面擴散體119

9.11知識點119

10梳狀濾波效應120

10.1梳狀濾波器120

10.2聲音疊加120

10.3單音訊號和梳狀濾波效應121

10.3.1音樂和語言訊號的梳狀濾波效應123

10.3.2直達聲和反射聲的梳狀濾波效應124

10.4梳狀濾波器和臨界頻寬126

10.5多通道重放當中的梳狀濾波效應128

10.6梳狀濾波效應的控制128

10.7反射聲和空間感129

10.8話筒擺放當中的梳狀濾波效應129

10.9在實踐中的梳狀濾波效應:6個例子129

10.10梳狀濾波效應的評估133

10.11知識點135

11混響136

11.1房間內聲音的增長136

11.2房間內聲音的衰减138

11.3理想的聲音增長和衰减138

11.4混響時間的計算139

11.4.1賽賓公式140

11.4.2艾林-諾裡斯公式141

11.4.3空氣吸聲142

11.5混響時間的量測142

11.5.1衝擊聲源142

11.5.2穩態聲源143

11.5.3量測設備143

11.5.4量測步驟144

11.6混響和簡正模式144

11.6.1衰减曲線分析146

11.6.2模式衰减的變化147

11.6.3頻率作用148

11.7混響特徵149

11.8衰减率及混響聲場150

11.9聲學耦合空間150

11.10電聲學的空間耦合151

11.11消除衰减波動151

11.12混響對語言的影響152

11.13混響對音樂的影響153

11.14最佳混響時間153

11.14.1低頻混響時間的提升156

11.14.2初始時延間隙157

11.14.3聽音室的混響時間157

11.15人工混響158

11.16混響時間的計算實例159

11.16.1例1:未做聲學處理的房間159

11.16.2例2:聲學處理之後的房間160

11.17知識點162

12吸聲164

12.1聲音能量的損耗164

12.2吸聲係數165

12.2.1混響室法166

12.2.2阻抗管法167

12.2.3猝發聲法169

12.3吸聲資料的安裝170

12.4中、高頻的多孔吸聲171

12.5玻璃纖維低密度資料172

12.6玻璃纖維高密度板173

12.7玻璃纖維吸音板174

12.8吸聲體厚度的作用175

12.9吸聲體後面空腔的作用175

12.10吸聲資料密度的作用176

12.11開孔泡沫177

12.12窗簾作為吸聲體178

12.13地毯作為吸聲體180

12.13.1地毯類型對吸聲的影響181

12.13.2地毯襯底對吸聲的影響182

12.13.3地毯的吸聲係數182

12.14人的吸聲作用183

12.15空氣中的吸聲184

12.16板(膜)吸聲體184

12.17多圓柱吸聲體188

12.18低頻陷阱:通過共振吸收低頻191

12.19赫姆霍茲(容積)共鳴器192

12.20穿孔板吸聲體195

12.21窄槽型吸聲體199

12.22資料的擺放199

12.23赫姆霍茲共鳴器的混響時間199

12.24新增混響時間200

12.25吸聲模塊設計202

12.26知識點204

13共振模式205

13.1早期實驗和實例205

13.2管中的共振205

13.3室內的反射207

13.4兩面牆之間的共振209

13.5頻率範圍210

13.6房間模式等式212

13.6.1房間模式的計算案例213

13.6.2驗證實驗214

13.7模式衰减217

13.8模式頻寬219

13.9模式的壓力曲線222

13.10模式密度224

13.11模式間隔和音色失真225

13.12最佳的房間形狀227

13.13房間表面的傾斜231

13.14控制有問題的模式233

13.15簡化的軸向模式分析234

13.16知識點236

14施羅德擴散體238

14.1實驗238

14.2反射相位栅擴散體239

14.3二次餘數擴散體240

14.4原根擴散體242

14.5反射相位栅擴散體的效能243

14.6反射相位栅擴散體的應用245

14.6.1顫動回聲247

14.6.2分形學的應用248

14.6.3三維擴散251

14.6.4擴散混凝土磚251

14.6.5擴散效率的量測252

14.7格栅和傳統方法的比較254

14.8知識點255

15可調節的聲學環境256

15.1打褶懸掛的窗簾256

15.2可擕式吸聲板257

15.3鉸鏈式吸聲板259

15.4有百葉的吸聲板260

15.5吸聲/擴散板261

15.6可變的共振裝置261

15.7旋轉單元263

15.8低頻吸聲模塊264

15.9知識點266

16隔聲及選址268

16.1通過隔離物的傳播268

16.2雜訊控制的方法269

16.3空氣雜訊270

16.4質量和頻率的作用271

16.5多孔資料273

16.6聲音傳輸的等級274

16.7結構雜訊276

16.8雜訊和房間共振277

16.9位置選擇277

16.10雜訊調查278

16.11環境雜訊的評估281

16.12建議的做法283

16.13雜訊量測與施工284

16.14建築平面圖中的注意事項287

16.14.1框架結構內的設計287

16.14.2鋼筋混凝土結構內的設計287

16.15知識點287

17隔聲裝置:牆壁、地板和天花板289

17.1牆壁作為有效的雜訊屏障289

17.2質量定律和牆體設計292

17.3牆體設計中的質量間隔294

17.4牆體設計總結298

17.5現有牆體的改善300

17.6側翼聲音(Flanking Sound)301

17.7石膏板牆體作為隔音屏障303

17.8砌體牆作為隔音屏障304

17.9薄弱環節306

17.10牆體STC等級的總結306

17.11浮動地板308

17.11.1浮動的牆體與天花板310

17.11.2彈性吊架310

17.12地板/天花板結構311

17.13地板/天花板結構和它們的IIC(衝擊雜訊隔離等級)效能313

17.14框架建築中的地板/天花板314

17.14.1混凝土層的地板衰减315

17.14.2膠合板腹板與實木托梁317

17.15知識點318

18隔聲裝置:門和窗320

18.1單層玻璃的窗戶320

18.2雙層玻璃的窗戶321

18.3玻璃中的聲學孔:質量-空氣-質量的共振323

18.4玻璃中的聲學孔:疊加共振325

18.5玻璃中的聲學孔:空腔內的駐波326

18.6玻璃板的質量和間距328

18.7不同的玻璃面板328

18.8夾層玻璃329

18.9塑膠面板329

18.10傾斜玻璃329

18.11第三層玻璃板329

18.12腔體內吸聲330

18.13隔熱玻璃330

18.14雙層窗優化案例330

18.15觀察窗的構造331

18.16成品觀察窗333

18.17隔聲門334

18.18聲閘337

18.19複合隔聲體338

18.20知識點339

19通風系統中的雜訊控制340

19.1雜訊標準的選擇340

19.2風扇雜訊344

19.3機械雜訊和振動345

19.4空氣速度347

19.5自然衰减348

19.6風道的內襯349

19.7靜壓箱消聲器351

19.8專用雜訊衰减器352

19.9抗性消聲器352

19.10共振型的消聲器354

19.11風管的位置354

19.12美國供暖、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355

19.13主動雜訊控制355

19.14知識點356

20聽音室聲學和家庭影院358

20.1重放條件358

20.2聲音重放房間的規劃360

20.3聲音重放房間的聲學處理360

20.4小房間聲學特點361

20.4.1房間的尺寸和比例361

20.4.2混響時間361

20.5對於低頻的考慮362

20.5.1模式异常365

20.5.2模式共振的控制365

20.5.3聽音室的低頻陷阱365

20.6對於中、高頻的考慮366

20.6.1反射點的識別和處理369

20.6.2側向反射聲以及空間感的控制369

20.7音箱的擺比特370

20.8聽音室的平面圖372

20.9家庭影院的平面圖374

20.9.1早期反射聲的控制375

20.9.2其他聲學處理細節377

20.10知識點379

21家庭工作室的聲學380

21.1家庭房間聲學:模式380

21.2家庭房間聲學:混響381

21.3家庭房間聲學:雜訊控制381

21.4家庭工作室的預算382

21.5家庭工作室的聲學處理382

21.6家庭工作室的規劃384

21.7家庭工作室中的錄音386

21.8車庫工作室387

21.9知識點389

22小型錄音棚聲學390

22.1對環境雜訊的要求390

22.2小型錄音棚的聲學特徵391

22.2.1直達聲和非直達聲391

22.2.2房間聲學處理的作用392

22.3房間模式及房間容積393

22.4混響時間395

22.4.1小空間的混響時間395

22.4.2最佳混響時間395

22.5擴散396

22.6雜訊396

22.7小型錄音棚的設計案例396

22.7.1吸聲的設計目標397

22.7.2聲學裝修的建議398

22.8知識點400

23大型錄音棚的聲學401

23.1大型錄音棚的設計標準402

23.2建築平面圖402

23.3牆的部分403

23.3.1 D-D部分403

23.3.2 E-E部分405

23.3.3 F-F部分和G-G部分405

23.4錄音室的聲學處理405

23.5鼓房407

23.6聲樂室409

23.7聲閘410

23.8混響時間410

23.9知識點412

24控制室的聲學413

24.1初始時間間隙413

24.2活躍端-寂靜端415

24.3鏡面反射與擴散416

24.4控制室中的低頻共振417

24.5在實際中的初始時間間隙418

24.6音箱的擺放、反射路徑和近場監聽419

24.7控制室中的無反射區域(RFZ)421

24.8控制室的頻率範圍422

24.9控制室的外殼和內殼422

24.10控制室的設計原則423

24.11設計案例1:矩形牆面控制室的設計424

24.12設計案例2:有著展開牆面的雙層控制室425

24.13設計案例3:有著展開牆面的單層控制室426

24.14知識點428

25隔音室的聲學429

25.1一些應用429

25.2設計原則430

25.3隔聲的需求430

25.4小房間問題431

25.5設計案例1:傳統的隔音室432

25.5.1軸向模式433

25.5.2混響時間434

25.6設計案例2:帶有圓柱形聲學陷阱的隔音室436

25.6.1聲學測量438

25.6.2混響時間440

25.7設計案例3:帶有擴散體的隔音室441

25.8評估與比較444

25.9活躍端-寂靜端(LEDE)隔音室445

25.10知識點445

26視聽後期製作室的聲學447

26.1設計原則447

26.2設計案例1:小型後期製作室448

26.2.1房間共振評估448

26.2.2推薦的處理方法449

26.3設計案例2:大型後期製作室451

26.3.1房間共振評估451

26.3.2監聽音箱和早期聲452

26.3.3後期聲454

26.3.4聲學處理的建議456

26.3.5工作臺457

26.3.6混音師的工作區457

26.3.7視頻顯示及照明459

26.4知識點459

27電話會議室的聲學460

27.1設計原則460

27.2房間的形狀和尺寸460

27.3地板平面圖462

27.4天花平面圖462

27.5立面視圖463

27.6混響時間464

27.7知識點466

28大空間的聲學特性467

28.1設計準則467

28.2混響及回聲的控制468

28.3空氣吸聲470

28.4語言廳堂的設計470

28.4.1容積470

28.4.2廳堂形狀471

28.4.3吸聲處理472

28.4.4天花板、牆面及地板472

28.5語言清晰度473

28.5.1語言頻率和持續時間473

28.5.2基於主觀的量測473

28.5.3量測分析474

28.6音樂廳聲學設計475

28.6.1混響475

28.6.2清晰度476

28.6.3明亮感476

28.6.4增益476

28.6.5座位數477

28.6.6容積477

28.6.7擴散477

28.6.8空間感478

28.6.9視在聲源寬度(ASW)478

28.6.10初始時間間隙(ITDG)478

28.6.11低音比和溫暖感(BR)478

28.7音樂廳的建築設計479

28.7.1樓座479

28.7.2天花板及牆面479

28.7.3傾斜的地面480

28.8虛擬聲像分析481

28.9廳堂的設計流程482

28.10案例研究482

28.11後記485

28.12知識點485

附錄A TDS和MLS分析概述487

A.1基本量測工具487

A.2時間-延時譜科技488

A.3最大長度序列科技489

A.4總結490

附錄B房間的可聽化491

B.1聲學模型的歷史491

B.2可聽化處理494

B.2.1擴散係數495

B.2.2聽音者的特性描述495

B.2.3音響測深圖(echogram)的處理495

B.2.4房間模型的數據498

B.2.5房間模型的繪圖499

B.2.6雙耳重放501

B.3總結501

附錄C部分資料的吸聲係數502

參考文獻504

術語錶504

---------------------------------

详情-01.jpg

【擴聲手冊】(第2版)


編輯推薦

本書由雅馬哈官方授權、雅馬哈(中國)參與引進策劃,英文版第1版於1987年出版,在全球範圍內長銷數十年,知識全面、權威、實用,為聲音領域行業經典指南,經中國傳媒大學聽覺藝術博士、SMAART全球認證講師、中國錄音師協會演藝擴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音響設計師、調音師冀翔歷時數年翻譯,適合從事音頻工作的專業人士查漏補缺,同時也適合初學者對相關知識進行全面的學習,是具有高度實用性的專業參考工具書和教材。

內容簡介

本手冊是業內經典參考書籍之一,對擴聲系統各個環節所涉及的基礎知識做了極為詳盡的描述和解釋。本手冊內容涉及與擴聲系統相關的聲學基礎和電學基礎,並對線材、話筒、模擬調音台、周邊效果器、功率放大器、揚聲器、無線射頻話筒、內部通信系統、樂器數字接口(MIDI)和時間碼等相關知識進行了介紹和梳理。

本手冊適合從事音頻工作的專業人士查漏補缺,同時也適合初學者對相關知識進行全面的學習,是具有高度實用性的專業參考工具書和教材。

作者簡介

本書的兩位作者分別為聲學工程師加里.戴維斯(Gary Davis)和有音樂教育及音樂行業從業背景的拉爾夫.瓊斯(Ralph Jones)。拉爾夫在Meyer Sound實驗室的工作經歷和他所接受的正統音樂教育,在加里從眾多音頻設備製造商處獲取的資料和知識以及加里的物理專業背景之間起到了非常好的平衡作用,他們耗時3年完成這本經典著作,分別於1987年和1989年發行了本書英文版第1版和第2版。

目錄

第 1章 什麼是音響系統?

1 1.1 音頻信號

1 1.1.1 聲波

1 1.1.2 聲音的電學表達

2 1.1.3 相位

3 1.1.4 正弦波疊加

3 1.2 音響系統的基本用途

3 1.3 理想化的音響系統模型

4 1.4 輸入換能器

4 1.5 輸出換能器

5 1.6 音響系統的實際模型


第 2章 頻率響應

7 2.1 定義

8 2.1.1 基本參數表達方式

9 2.1.2 倍頻程關係及測量

10 2.2 實際音頻設備的頻率響應

10 2.2.1 電路和信號線

11 2.2.2 話筒

11 2.2.3 揚聲器

12 2.3 人聲和樂器的頻率範圍

12 2.3.1 語音

13 2.3.2 聲樂與樂器

13 2.3.3 諧波

13 2.4 聲學因素的影響


第3章 分貝、聲壓級及相關內容

15 3.1 何為分貝?

15 3.1.1 分貝的數學定義

17 3.1.2 相對值與絕對值

17 3.2 分貝與電信號電平之間的關係

17 3.2.1 dBm

17 3.2.2 dBu

18 3.2.3 dBV與dBv

19 3.2.4 將dBV轉換為dBu(或600 負載下的dBm)

19 3.2.5 將dBV、dBu和dBm與技術參數聯繫起來

20 3.2.6 dBW

20 3.3 分貝與聲學能量之間的關係

20 3.3.1 dB SPL

21 3.3.2 dB PWL

21 3.4 何為RMS?

22 3.5 音量、電平和增益

23 3.6 響度

23 3.6.1 等響曲線和“方”

24 3.6.2 從等響曲線當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結論

25 3.6.3 響度補償


第4章 動態範圍和峰值餘量

26 4.1 動態範圍

26 4.1.1 定義

26 4.1.2 常規搖滾音樂會的動態範圍

26 4.1.3 音響系統在電學上的動態範圍

27 4.1.4 系統的聲學動態範圍

27 4.2 峰值餘量

27 4.2.1 定義

28 4.2.2 為何峰值餘量十分重要

29 4.3 在一套實際音響系統中控制動態範圍

29 4.3.1 為什麼不搭建擁有過量動態範圍的系統?

29 4.3.2 當音響系統動態餘量不足時會發生什麼?

30 4.3.3 如何將大動態的節目通過動態範圍有限的音響系統來進行呈現

33 4.3.4 多少峰值餘量是合適的?


第5章 室外聲音

34 5.1 平方反比定律

35 平方反比定律計算

35 5.2 環境因素的影響

35 5.2.1 風

36 5.2.2 氣溫梯度

36 5.2.3 濕度

37 5.3 回授控制

37 5.3.1 最大增益(回授前有效增益)

39 5.3.2 使用指向性話筒和揚聲器


第6章 室內聲音

42 6.1 界面

42 吸聲係數

43 6.2 駐波

43 房間中的駐波

45 6.3 混響

46 6.4 臨界距離

48 對擴聲的啟示


第7章 方框圖

49 7.1 總論

50 7.2 符號規則

53 7.3 書寫規範

54 7.4 簡單方框圖分析

57 7.5 總結


第8章 如何閱讀並理解技術參數

58 8.1 總論

58 8.1.1 為什麼技術參數並不總是和字面內容相符

58 8.1.2 具有迷惑性的技術參數案例

58 8.1.3 需要關注什麼

59 8.2 頻率響應

59 8.2.1 區分頻率響應、頻率範圍和功率帶寬

60 8.2.2 技術參數的圖形表達與文字表達

60 8.2.3 何謂好的頻率響應參數?

61 8.3 噪聲

61 8.3.1 什麼是噪聲?

61 8.3.2 白噪聲

62 8.3.3 粉紅噪聲

63 8.3.4 噪聲整形

63 8.3.5 等效輸入噪聲(EIN):話筒放大器噪聲的測量

64 8.3.6 輸出噪聲指標

65 8.3.7 其他噪聲

66 8.4 諧波失真

66 8.4.1 什麼是諧波失真?

67 8.4.2 測量諧波失真

68 8.4.3 影響諧波失真參數的因素

70 8.5 互調失真

70 8.5.1 測量互調失真

70 8.5.2 互調失真的來源

70 8.5.3 何種程度的失真是可以被接受的?

70 8.5.4 瞬態互調失真

71 8.6 輸入和輸出阻抗

72 8.6.1 關於輸入和輸出阻抗的疑惑

73 8.6.2 阻抗不匹配所產生的影響

74 8.6.3 阻抗與頻率

75 8.7 標準工作電平

75 8.7.1 電平的基本分類

75 8.7.2 表達音響系統的寬功率範圍

76 8.7.3 阻抗與電平參數有何種聯繫

78 8.7.4 當高保真設備與專業設備混合使用時會發生什麼?

78 8.8 信號串擾

79 8.8.1 是什麼導致了信號串擾?

79 8.8.2 線材內部信號串擾

79 8.8.3 信號串擾參數

81 8.9 濾波器斜率和拐點頻率

82 8.10 方波測試

82 8.10.1 示波器

84 8.10.2 我們無法從方波中期待什麼?

84 8.11 雜項


第9章 人耳聽覺與技術參數為何並不總是相符?

85 9.1 不同的觀點

85 9.1.1 經過校準的測試話筒與人耳

85 9.1.2 普通的人耳與“金耳朵”

86 9.2 儀器測量與聽音測試

86 9.2.1 測試信號與節目素材

87 9.2.2 測試話筒的位置和數量

88 9.2.3 動態範圍

89 9.3 靜態測試與動態測試

89 9.4 掩蔽效應和設備間的相互影響


第 10章 話筒

91 10.1 換能方式

91 10.1.1 動圈式話筒

91 10.1.2 電容式話筒

92 10.1.3 駐極體電容話筒

92 10.1.4 鋁帶話筒

92 10.1.5 碳粒式話筒

93 10.1.6 壓電式話筒

93 10.2 功能性設計

93 10.2.1 手持話筒

94 10.2.2 話筒架固定

95 10.2.3 領夾式話筒

95 10.2.4 接觸式拾音器

95 10.2.5 壓力響應話筒

96 10.2.6 槍式話筒

96 10.2.7 拋物面天線式話筒

96 10.2.8 多元件話筒陣列

97 10.2.9 降噪式話筒

97 10.3 聲學及電學特性

97 10.3.1 指向性

100 10.3.2 頻率響應

100 10.3.3 近講效應

101 10.3.4 瞬態響應

101 10.3.5 輸出電平或靈敏度

102 10.3.6 過載

102 10.3.7 阻抗

102 10.3.8 平衡和非平衡連接

104 10.4 應用信息

104 10.4.1 防風罩和防噴網

104 10.4.2 防震架

104 10.4.3 幻象供電

105 10.4.4 開啟話筒數量(NOM,Number of Open Microphone)所帶來的影響

105 10.4.5 增益和話筒擺位

105 10.4.6 立體聲錄音

106 10.5 無線內部通信系統

107 10.5.1 什麼是無線內部通信系統?

107 10.5.2 哪些人需要使用無線內部通信設備?

107 10.5.3 無線內部通信系統的背景

107 10.5.4 無線內通的種類

109 10.5.5 使用頻率

109 10.5.6 動態範圍改善與降噪

110 10.5.7 評價和選擇系統

110 10.5.8 總結

110 10.5.9 無線內部通信系統專業術語表

111 10.6 無線話筒系統

111 10.6.1 何為無線話筒?

111 10.6.2 誰使用無線話筒?

112 10.6.3 無線話筒的背景

112 10.6.4 無線頻率的使用

113 10.6.5 技術問題

114 10.6.6 解決方案

116 10.6.7 多話筒系統

116 10.6.8 無線話筒系統的兼容性

117 10.6.9 天線饋線

117 10.6.10 評價無線話筒系統

118 10.6.11 總結

118 10.6.12 無線話筒術語表


第 11章 前置放大器、小型調音台與復雜調音台

119 11.1 總論

120 11.2 前置放大器

120 11.2.1 前置放大器是什麼,起什麼作用?

121 11.2.2 阻抗轉換

121 11.2.3 留聲機前置放大器

122 11.3 小型調音台

123 11.4 大型調音台

123 11.4.1 何為大型調音台?

123 11.4.2 不同的母線有何區別?推子前與推子後的不同考慮

123 11.4.3 聲像、信號合併與主輸出推子

126 11.5 理解調音台參數

126 11.5.1 輸入通道數量、主輸出和輸出母線數量

127 11.5.2 信號噪聲比

128 11.5.3 最大電壓增益

128 11.5.4 峰值餘量

129 11.5.5 電平指示器

130 11.6 變壓器隔離輸入/輸出與電子平衡輸入/輸出

131 11.6.1 變壓器與差分放大器的對比:價格考慮

132 11.6.2 分立電路與集成電路差分放大器的對比

132 11.6.3 關於變壓器

133 11.6.4 變壓器與交流電安全

133 11.6.5 關於變壓器的更多信息

134 11.7 增益級和增益結構

134 11.7.1 為什麼必須控制增益:讓我們回顧一下饋送到調音台中的聲音能量

135 11.7.2 話筒輸入端的增益控制

135 11.7.3 輸入端衰減按鈕

136 11.7.4 消除其他與信號能量級(以及增益)相關的失真

136 11.8 與次級調音台的連接

138 11.9 舞台返送調音台

138 11.9.1 何為舞台返送系統?

139 11.9.2 如何架設一套返送系統?

140 11.9.3 為什麼我們更傾向使用返送調音台而非從主擴調音台製作返送信號

140 11.9.4 高品質返送調音的重要性

140 11.9.5 使用獨立返送調音台的其他好處

141 11.9.6 以極性(相位)反轉為工具來對抗回授

142 11.9.7 消除可控矽整流調光器噪聲

142 11.10 音分

142 11.10.1 音分變壓器

144 11.10.2 為高噪聲環境進一步實施的隔離措施

144 11.10.3 在不使用變壓器的情況下對話筒信號進行分配

145 11.11 減少舞台返送系統回授

146 11.11.1 指向性話筒

146 11.11.2 極性(相位)反轉

146 11.11.3 使返送系統發生回授(Ring Out)

148 11.11.4 返送揚聲器的朝向

148 11.12 設備的擺放

148 11.12.1 針對返送調音台擺位的更多考慮

148 11.12.2

主擴調音台的擺位


第 12章 功率放大器

151 12.1 總論

151 12.2 歐姆定律及相關方程式

151 12.2.1 電壓、電阻和電流

152 12.2.2 電功率

152 12.2.3 歐姆定律表

153 12.2.4 電功率和放大器增益

154 12.3 放大器的額定功率

154 12.3.1 FTC預處理

154 12.3.2 功率帶寬

155 12.3.3 轉換速率(Slew Rate)和輸出功率

156 12.3.4 橋接模式

157 12.3.5 削波

158 12.4 放大器功率與聲壓級之間的關係

159 12.5 功率放大器與揚聲器的匹配

159 12.5.1 解讀揚聲器額定功率

160 12.5.2 阻抗計算

162 12.5.3 定壓式分配系統


第 13章 揚聲器

163 13.1 簡介

163 13.2 常見的聲學換能方式

163 13.2.1 電磁感應換能方式

164 13.2.2 壓電式換能方式

165 13.3 低頻驅動器

166 錐形驅動器的指向性特徵

167 13.4 低頻箱體

168 13.4.1 導向式箱體

169 13.4.2 低頻號筒

170 13.5 高頻驅動器

171 13.6 高頻號筒

173 13.7 分頻器

174 13.7.1 常規模型

175 13.7.2 被動式高電平分頻器

175 13.7.3 有源、低電平分頻器

178 13.8 全頻揚聲器

179 界麵條件帶來的影響

180 13.9 揚聲器參數

180 13.9.1 頻率響應

181 13.9.2 功率承受能力

182 13.9.3 靈敏度

183 13.9.4 阻抗

183 13.9.5 指向性特徵

185 13.10 失真來源

185 13.10.1 機械損傷

185 13.10.2 互調失真

186 13.10.3 機械缺陷

187 13.11 常見的損壞模式

187 13.11.1 製造缺陷

187 13.11.2 操作失誤

188 13.11.3 由於信號鏈中其他元件導致的損壞


第 14章 信號處理設備

190 14.1 均衡器

190 14.1.1 總論

190 14.1.2 普通的音色控制

192 14.1.3 常見的多段均衡

194 14.1.4 連續可變頻率(Sweep Type)均衡器

194 14.1.5 參量均衡

196 14.1.6 圖示均衡

199 14.1.7 參量圖示(Paragraphic)均衡器

200 14.1.8 使用圖示(或參量圖示)均衡調試系統

201 14.1.9 高通和低通濾波器

203 14.2 混響和延時

205 14.2.1 混響室

206 14.2.2 管道式混響

207 14.2.3 彈簧混響

208 14.2.4 板混響

209 14.2.5 數字混響

210 14.2.6 磁帶延時(Tape Delay)

211 14.2.7 數字延時

212 14.2.8 模擬延時

214 14.3 壓縮器與限制器

214 14.3.1 總論

215 14.3.2 壓縮/限制器如何工作

215 14.3.3 設置調整

216 14.4 噪聲門與擴展器

216 14.4.1 總論

218 14.4.2 噪聲門及其應用

219 14.4.3 擴展器及其應用

220 14.5 鑲邊和移相

220 14.5.1 鑲邊

220 14.5.2 移相器

221 14.5.3 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221 14.6 激勵器


第 15章 線材

222 15.1 好線材的重要性

223 15.2 線材的種類、結構及作用

223 15.2.1 靜電和電磁屏蔽

223 15.2.2 信號線的自電容

224 15.2.3 單導體和雙導體屏蔽線

226 15.2.4 應力消除裝置(Strain Relief)

227 15.2.5 無屏蔽線材和揚聲器信號線

228 15.2.6 多芯音頻線(信號纜)

230 15.3 插頭

230 15.3.1 總論

230 15.3.2 電話插頭(Phone Plugs)

235 15.3.3 留聲機(針式)插頭

236 15.3.4 XLR插頭


第 16章 音響系統測試設備

239 16.1 電壓電阻表

240 16.2 正弦波振盪器

242 16.3 示波器

243 16.4 相位檢測儀

244 16.5 聲壓級計

245 16.6 實時分析儀

246 16.7 響度表

246 16.8 總結


第 17章 電子電路

247 17.1 基本音響系統類型

247 17.1.1 聲音重放系統

247 17.1.2 擴聲系統

248 17.2 制定一個合理的系統架構

248 17.2.1 通過不同功能進行分組

249 17.2.2 系統案例

256 17.3 基本連接

256 17.3.1 信號電平和阻抗

257 17.3.2 非平衡連接與平衡連接

258 17.4 接地

258 17.4.1 為什麼正確的接地如此重要?

259 17.4.2 接地迴路(Ground Loops)

260 17.4.3 基本的接地技巧

263 17.5 使用音頻信號變壓器

263 17.5.1 信號變壓器的特性和功能

264 17.5.2 一些實際應用

267 17.6 主電源

267 17.6.1 確認正確的電源電壓

267 17.6.2 務必確保良好接地

268 17.6.3 在使用兩線插座時如何獲得一個電源保護地

269 17.6.4 錯誤的交流插座接線:保護地斷開(Lifted Grounds)

269 17.6.5 錯誤的交流插座接線:斷開零線

269 17.6.6 交流電安全須知

270 17.6.7 設備開啟順序

270 17.6.8 電源的完整性

270 17.7 安裝設備機櫃

271 17.8 故障排查

271 17.8.1 信號缺失

271 17.8.2 出現不良信號


第 18章 揚聲器系統

273 18.1 分析應用場合

273 18.1.1 節目素材

273 18.1.2 環境因素

274 18.2 指向性控制

274 18.2.1 擴大覆蓋範圍

275 18.2.2 縮小覆蓋範圍

275 18.2.3 對聲壓級的估算

276 18.3 對於揚聲器擺位的考慮

276 18.3.1 指向性和覆蓋

277 18.3.2 回授控制問題回顧

277 18.3.3 室外音響系統

278 18.3.4 在室內環境控制回授

278 18.3.5 室內揚聲器擺位

279 18.4 揚聲器的連接

279 18.4.1 信號線尺寸

279 18.4.2 插頭

281 18.4.3 揚聲器連接的極性

281 18.4.4 基本原則

281 18.5 設置電子分頻器

281 18.5.1 分頻點和濾波器斜率的選擇

283 18.5.2 構建揚聲器系統

284 18.5.3 系統的測試與優化

285 18.5.4 高頻驅動器保護網絡

286 18.6 補聲系統的使用

290 補聲系統的音量平衡

290 18.7 測試及均衡處理

290 18.7.1 單只揚聲器

291 18.7.2 多揚聲器系統

291 18.7.3 房間均衡


第 19章 MIDI

293 19.1 接口詳述

294 19.1.1 硬件構成

294 19.1.2 數據結構

295 19.1.3 通道信息(Channel Messages)

295 19.1.4 系統信息(System Messages)

296 19.2 對樂器的控制

297 19.2.1 MIDI模式

298 19.2.2 控制器

300 19.2.3 音色編輯器(Patch Editor)/音色庫功能(Librarian Function)

300 19.2.4 MIDI功能表(MIDI Implementation Charts)

301 19.3 MIDI音序

301 19.3.1 基本理論

302 19.3.2 通道&軌道

303 19.3.3 硬件與計算機音序器

304 19.3.4 常見的音序器特點

305 19.4 MIDI數據處理器

305 19.4.1 串接盒

306 19.4.2 MIDI合併器

306 19.4.3 MIDI跳線器

306 19.4.4 映射裝置(Mapping Devices)

306 19.4.5 系統專有數據存儲

307 19.5 通過 MIDI進行自動化

307 19.5.1 樂器音色變化

307 19.5.2 信號處理器

308 19.5.3 調音台功能

308 19.5.4 媒體同步

309 19.6 問題排查

309 19.6.1 無響應

309 19.6.2 音符卡頓

309 19.6.3 MIDI回授

310 19.6.4 MIDI延時


第 20章 同步

311 20.1 概述

311 20.1.1 基本理論

312 20.1.2 脈衝方式

312 20.1.3 時間方式

313 20.2 SMPTE/EBU時間碼

313 20.2.1 信號結構

315 20.2.2 幀率和線參考(Line References)

315 20.2.3 縱向時間碼、垂直間隔時間碼和可視時間碼

316 20.2.4 機器控制

318 20.2.5 時間碼和錄音帶

319 20.2.6 SMPTE與MIDI的轉換

319 20.3 剪輯列表

320 20.3.1 視頻剪輯流程

320 20.3.2 剪輯列表實例


附錄A 對 數

323 A. 1 乘方:理解對數的關鍵

323 A. 2 以10為底數的簡單對數(以及反對數)

323 A. 3 以10為底數、結果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對數

324 A. 4 對數的數學特性

325 A. 5 再看對數與分貝的關係

出版說明

東方書院后.png

10001.jpg

6月新書:聲學設計與建築聲學實用指南【聲學手冊】(第7版)
NT$1799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