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藏密本尊】(布面精裝,英漢對照)
【藏密本尊】(布面精裝,英漢對照)

【藏密本尊】(布面精裝,英漢對照)

NT$2400
已售:191

集視覺享受與專業精深於一體的藏密特色類著作。


東方書院前.png

1.jpg

【藏密本尊】(漢英對照)

編輯推薦

它,猶如一件年代久遠的寶物,散發著歷史的光輝和藏族文化的韻味。

它,猶如一個飽經風霜的說書人,娓娓道來著奇幻的傳說故事、特立獨行的神只。

它,猶如一展清晰柔和的明燈,指引著娑婆世界中茫然無措的孤獨的靈魂。

它,猶如一份鑲有銀杏葉和蓮花瓣的禮物,送給虔誠的你。

內容簡介

一直以來,藏傳佛教都以其深奧的教義、獨特的修行管道及龐大而神秘的神明系統,給人以深不可測、遙不可及之感。 這些神明是誰? 他們有男有女,或呈善相、怒相和善怒相兼具; 擺出各種各樣的姿態,手中握有種類繁多的器物,表達的是何種含義? 本書意欲以漢英對照、圖文結合的畫冊管道生動展現一個藏密神明世界,解讀藏密神明世界中的重要本尊、護法神,以及其所具有的宗教意義。

作者簡介

索南才讓,現為西藏民族大學教授,為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等。 長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宗教哲學、藏族歷史與文化,著、譯有《西藏密教史》等二十多部,發表學術論文九十餘篇。 主持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專案十項(其中重大專案四項)、國家民委項目兩項等。

顧毳,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藏傳佛教哲學。 出版譯著《印度佛教後期“空有

融合”思想佛論選譯》(藏譯漢),發表學術論文數篇。

目錄

一、金剛持Vajradhara /001

二、時輪金剛Kalacakra Vajra /025

三、勝樂金剛Cakrasamvara /051

四、喜金剛Hevajra /079

五、大威德金剛Vajrabhairava /093

六、集密金剛Guhyasamaja / 119

七、吉祥天母Lakshmi / 133

八、大黑天Mahakala / 151

九、金剛亥母Vajravarahi / 171

十、金剛亥母Vajravarahi / 183

附錄Appendix / 196

內容試閱

藏密,是藏傳佛教密宗的簡稱。 藏密由印度傳入,但卻不是印度密教的簡單移植,而是佛教文化和本土宗教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的結果,是藏傳佛教的重要一部分和藏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 佛教傳入西藏的時間晚於漢地六百年左右,傳說雅隆悉補野部落聯盟第二十八代首領拉脫脫日年贊執政時期,從天降下《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百拜懺悔經》《六字大明陀羅尼》等佛教經典,它們都是密教蓮花部的根本經典。 由於當時沒有人知道其中的內容,所以它們被作為“聖秘玄物”供放在王宮裡面。 西元七世紀吞米桑布紮創制藏文後,這些經典才被翻譯成藏文,成為最早傳入西藏的密教經典。 八至九世紀,吐蕃王朝赤松德贊、赤德松贊、赤祖德贊“祖孫三王”在執政期間,組織翻譯了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方面的大量經典和大圓滿密法中的經典。 十一至十三世紀期間,早期翻譯的大圓滿密法經過與苯教百餘年的相互吸收融合,並且與民間社會的民俗生活相結合,基本形成體系。 這一時期,被稱為金剛乘密法中最高法門的無上瑜伽部的集密類、大威德類、喜金剛類、勝樂類、時輪類的經典和思想全部被譯介進來,經過不斷的詮釋,系統的思想理論、規範的修持方法、嚴格的師承關係和名目繁多而有等級差別的“神靈”體系得以產生,出現了以大圓滿、十六明點、道果教授、 大手印、六支瑜伽為覈心密法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覺囊派,標誌著藏傳佛教密宗的正式形成。

在佛教創立發展的早期,信眾在修行過程中不依賴任何神只求得解脫,但隨著印度佛教密教化趨勢的加快,信眾有選擇地接納婆羅門教、印度教和其他民間宗教的神只作為護法神,如大黑天、馬頭金剛、不動明王、吉祥天母等,同時根據婆羅門教一些神只的形象創造出如時輪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 集密金剛、大威德金剛等本尊,賦予他們新的內涵、名稱及職責。 這些印度密教本尊傳入西藏後,面對强大的苯教神靈,藏人接受時,用苯教的神靈比附印度密教本尊進行改造,形成獨特的藏傳佛教本尊。 如念青唐古喇山山神被解釋成為密教金剛手菩薩的精魂,長壽五姐妹分別成為密教的空行佛母、金剛空行母、寶空行母、蓮花空行母、業力空行母。 在噶舉派中,又有不動金剛吉祥佛母、金剛忿怒母、金剛笑母、金剛天女受用母、金剛舞女等密號。 在龐大的護法神、本尊世界中,按照中國西藏和印度的神話譜系,他們每一位都有自己的形象、地位、職責等,主次分明,靜怒有別,特徵鮮明。

藏密重在事相,重視超自然、神話、儀式等,强化了本尊與護法神的作用,把佛、菩薩看成是祥和的宇宙精神體。 修行者對佛、菩薩以及護法神的供養就是對這個宇宙精神體的精神資訊能量的供養。

曼荼羅(壇城),藏文為DKyil-’KHor,表現為密教本尊的道場和佛的宮殿,指一切的語言、聲音、文字、名稱等,是體相用一體的具體化,表示宇宙本身的全體相,是真理的符號化表現。 “曼荼”,即本質; “羅”,是成就義,它的本來意思是圓輪、發生、精醇、聚集等,即圓輪眾德、圓輪具足、發生諸佛,是佛陀自覺的境界。 《喜金剛本續》說:“曼荼羅者,是心取大樂,菩提心即是大樂。”《大日經》說:“曼荼羅,即心圓滿。”《時輪根本續》說:“曼荼羅者,法界也,法界大樂宮即是曼荼羅。”曼荼羅又是法的具象代表,是變化多樣的神界結構,形式表現為本尊主神的聚會處。 有印度文化專家說:曼荼羅本來是古印度時人們用來盛放供神食品的圓盤,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傳法時尤其授灌頂時必須建造的壇城,以防止外面的妖魔侵害。 它在藏傳佛教裏不僅作傳授灌頂的場所用,而且也作法器用。 一般曼荼羅分為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四種,其中大曼荼羅描繪佛、菩薩的形象,三昧耶曼荼羅描繪象徵佛、菩薩的器杖和印契,法曼荼羅表示諸佛、菩薩的種子,羯磨曼荼羅描繪佛、菩薩的威儀事業。 每一種又各有都會(諸尊聚集)、部會(部分諸尊)、別會(一尊為主)曼荼羅。 唐密重視根據《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繪製的胎藏界曼荼羅和金剛界曼荼羅。 在形態上,唐密曼荼羅和藏密曼荼羅有相當大的差异性。 唐密胎藏界曼荼羅中央有中台八葉蓮花院; 東部(上部)有遍知院、釋迦院、文殊院; 南部有金剛手院、除蓋障院; 西部有持明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 北部有觀音院、地藏院。 四方以外金剛部院為週邊。 金剛界曼荼羅與胎藏界曼荼羅在構造上有所不同,它的東方在下部,本尊面朝東,由如來部、金剛部、寶部、法部和羯磨部構成,分別配寘在中央與四方:中央是大日如來佛,東方是不動金剛佛,南方是寶生佛,西方是阿彌陀佛,北方是不空成就佛。 主要諸尊有三十七尊,故稱金剛界三十七尊。

不同法門的藏密曼荼羅,其構造不盡相同,通常由圓輪構成,有立體和平面兩種曼荼羅。 立體曼荼羅多為金屬和木材製作,平面曼荼羅有彩繪、唐卡、壁畫和彩砂粉浮雕等。 一般曼荼羅周圍是金剛環,上方是金剛籠,下方是金剛地,在金剛地上面構築樓閣,成為立體影像。 蓮瓣環繞在金剛環內側,火輪在金剛環外側,火輪顏色有分別代表地、水、火、風的黃、綠、紅、藍四色。 根據所修的法,曼荼羅中央供不同的本尊,如佛、菩薩和時輪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集密金剛、大威德金剛等,形象各异,有善相本尊、怒相本尊,也有善怒相兼的本尊,週邊有菩薩、護法神等。

本尊藏語名為Yi-Dam,“Yi”是“心意”的意思; “Dam”意為“聖賢”或“真理”。 藏密各派都有自己主供的本尊和護法。 寧瑪派被看成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宗派,它廣泛吸收苯教的神只為護法神,以普賢佛為修行追求的最高目標,達到修行者與普賢佛合而為一。 它供奉的是八大法行中的出世法行的真實意、金剛橛、甘露功德、蓮花語等。

噶舉派以大手印法為覈心,吸收《勝樂根本續》和《集密根本續》等無上瑜伽部密法,以勝樂金剛和集密金剛為本尊,所以在他們的寺院裏有大量的勝樂金剛和集密金剛畫像、塑像、雕像。 薩迦派以《喜金剛本續》為根本經典,以其中的道果教授為覈心法,以喜金剛為本尊。 覺囊派以《時輪根本續》為本經,以時輪六支瑜伽為覈心法門,以時輪金剛為本尊。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中最後形成的一個宗派,它在修學方面堅持先顯後密(先理論後實踐)、止觀雙運的次第,以大威德金剛為本尊,同時重視學習集密和時輪教法,把集密金剛和時輪金剛也作為重要本尊供奉。

本書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藏密中比較重要的本尊和護法神,即時輪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集密金剛、大威德金剛五大本尊和馬頭金剛、大黑天、吉祥天母、金剛亥母、金剛手、金剛持等護法神。 他們的形象各不相同,有善相、怒相和善怒相兼具的,如時輪金剛、勝樂金剛、集密金剛、喜金剛、金剛亥母、吉祥天母等既有善相,也有怒相,是善怒相兼具的形象; 怒相本尊、護法神有大威德金剛、金剛橛、馬頭金剛、大黑天、金剛手等。 由於藏傳佛教的傳統藝術分勉唐、欽孜、噶赤三大派別,每一派的畫法、用料等不盡相同,囙此出現了同一個本尊或護法神有不同形象的現象。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jpg

【藏密本尊】(布面精裝,英漢對照)
NT$2400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